TPM有八大支柱,其中品質保全支柱是指以“為了保持產品質量的完善(100%良品)”,就要以“保持設備的完善”為基本思想,消除由于設備精度、設備結構、加工條件所引起的產品品質不良所開展的保全、改善活動,其目標是實現“零不良”。
品質保全與其他支柱的關系
TPM支柱中自主保全、專業(yè)保全、個別改善、初期管理等都是對源頭和過程的控制,它們是品質保全開展、產生效果的保障和前提:自主保全是先還原設備的初始狀態(tài),然后再進行改善;專業(yè)保全是確保設備故障為零;初期管理是對新制品、新設備的源頭制定對策;人才培養(yǎng)是為了培養(yǎng)能正確執(zhí)行和不斷創(chuàng)新的專家性員工。這些支柱都為實現生產不良為“零”的質量保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所以品質保全是TPM活動中的結果型支柱。
品質保全的目的
- 以不產生產品質量不良的設備為目標來設定零不良的條件
- 選擇不出現不良的工作和管理方法
- 培養(yǎng)能駕馭品質、改善品質的員工
- 制造并維護不生產不良品的設備
品質保全開展步驟
品質保全按把握現狀、復原、要因分析、原因消滅、條件設定、條件改善、條件管理七步法開展。
01、把握現狀
把握現狀的主要內容是調查質量狀況,找出現行的規(guī)定事項,評價現行的規(guī)定事項。此步驟針對選定的主題可以使用柏拉圖明確重點的改善方向,用層別分析法對主題進行分析,QE矩陣識別不良與工程之間的關系,同時對每一個步驟進行4M1E調查(人、機、料、法、環(huán))調查。需要注意,首先應該明確應該維持的質量特性值,同時把握質量不良的發(fā)生狀況基準、標準、指示書、說明書等,明確現行應該遵守的事項,同時要在現場充分調查所有基準的現狀遵守情況,這些是能準確識別原因和明確改善方向的基礎。
02、復原
通過4M1E調查發(fā)現標準沒有被遵守或沒有制定標準,通過現場調查出的需要完善之處,實施復原到現場所定的應有狀態(tài)。之后確認復原結果,確認遵守標準是否有效。如復原之后有明顯改善效果,則說明這個標準是有意義的,后續(xù)可以直接進入到第6步驟條件改善。我們要考慮:標準可行,但什么原因導致員工不遵守?設定的條件是否有問題,是不是不容易遵守,沒有治具可以遵守導致無法遵守?這時候就需要標準化條件的改善和標準化。如復原之后無效,即遵守標準無效,則代表沒有找到要因,則需要進入第3步驟進行要因分析。
03、要因分析
復原基準遵守之后仍無效,則證明遵守標準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,代表沒有找到真因,這時需要使用WHY-WHY分析、PM分析查找原因。但一定不要急于開展原因分析,首先從遵守標準角度考慮,如遵守標準就能解決問題則無需耗費資源和精力去分析。
要因分析前首先要對不良現象進行層別分析,充分識別現狀,然后實施要因分析并且重新修訂基準值。根據加工的原理、原則,通過WHY-WHY分析、PM分析、允差設計、FMEA或實驗計劃法等工具,查出項目的漏洞或對基準的檢討。
04、原因消滅
此步驟是徹底調查原因,根據上一步驟分析和解析的結果,徹底調查現場的實際狀況,查出問題點。實施查出的問題點復原與改善,之后確認復原、改善結果,如實施無效則返回第3步驟要因分析。實施有效則進行第5步條件設定。
05、條件設定
要因設定之后是有效的,就要把要因變成條件羅列出來,并且標準化。此步驟主要工作是將調查的事實整理到QM矩陣里、將所追加、修改過的各項目作為修改基準、標準的依據。
06、條件改善
標準化完成之后要檢討標準是否可以遵守、容易遵守。有很多的不良都是因為標準不易遵守。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共識就是沒有員工會故意把產品做壞,如果沒有遵守就證明一定是某個環(huán)節(jié)出現了問題。而我們要找出員工不遵守的真因,有可能是治具設計有問題,或者標準制定是沒有結合現狀,導致基準不易遵守。所以基準、標準設定要充分考慮員工執(zhí)行,標準和基準要易遵守甚至讓員工不會出錯,防呆。之后匯總點檢項目,難以遵守的項目在于項目多、周期短、花費時間長,此步驟要考慮項目的減少,頻率的降低,點檢時間的縮短。
07、條件管理
條件改善后修改點檢確認表,對點檢的重要性實施再教育,同時實施切實點檢,同時對點檢結果實施傾向管理,完善事先采取對策的機制。
版權聲明:本文為優(yōu)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